查看原文
其他

清明节习俗和禁忌

点击关注 👉 伊人频道 2021-10-25


清明

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。是中国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,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


清明


清明节与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又作为一个民俗节日而传承着种种风俗活动。2006年5月20日,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最初,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记:“春分后十五日,北斗星柄指向乙位,则清明风至。”《岁时百问》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。那么,这种标志物候变化、敦促春耕的节气,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? 

清明

清明时节雨纷纷,

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,

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从清明到清明节的演变

节日与节气不同,节气是时序的标志,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。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历法,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、降雨、物候等方面的变化,其划分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大致在战国时期即已齐备起来。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,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,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。


战国秦汉时:清明节气前一两天的寒食节实际上是“清明节”,寒食节才是祭扫坟墓、祭拜祖先的节日。


唐代时:由于清明节气距寒食节很近,朝廷鉴于民间寒食、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,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。唐玄宗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了国家礼典,属于当时的“五礼”之一。虽然此时的清明节还是寒食节的一部分,但已逐渐和寒食节混称。


宋元时: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,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,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。宋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寒食第三日,即清明节矣,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,都城人出郊……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,罗列杯盘,互相劝酬。都城之歌儿舞女,遍满园亭,抵暮而归。”


可见,清明节扫墓已是秦以后的事,到了唐朝才盛行;宋人则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,寓嬉乐于哀痛之中。清明节的习俗活动是后人慢慢附加上去的。

祭祖扫墓

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,是扫墓祭祖的日子,“祭之以礼”,为逝去的祖先、亲人,送上自己的思念。在我国古代,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,上至君王大臣,下至平头百姓,都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。


据宋《梦粱录》记载:每到清明节,“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,以尽思时之敬。”参加扫墓者不限阶层,也不限男女和人数,往往倾家出动,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,规模极盛。

清明节是慎终追远、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,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。海外侨胞、华裔等也在清明节回乡祭祖,寻找自己种族与文化的归属,也表达了其铭记传统、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。清明祭祖扫墓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,还关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,与传统的祖先崇拜、孝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,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感恩、对血脉责任的认同,确保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,得以不忘初心、代代相传。

清明习俗

清明除了祭祖扫墓,还有多姿多彩的户外运动,是人们拥抱春天的大好时光。那么,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?




踏青又叫春游。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
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,再拴上彩带做成,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。




鞠是一种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,类似今日的足球。

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中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有人还把清明节叫“植树节”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。

清明节时,人们插柳戴柳,主要是为了辟邪和赞扬春天的生命力。节日当天,人们有的是在门口或屋檐前插柳枝,有的在头上戴柳圈,还有的地方女子头上簪柳、男子身上配柳。
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,斗鸡由清明开始,斗到夏至为止。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,见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季、郈之鸡斗,季氏介其鸡,郈氏为之金距。”

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。人们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让风筝飞走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
清明习俗

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,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,来锻炼身体。
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祭祖扫墓的同时,清明也是个踏青游玩的好时节。约上好友,一起走向那春暖花开的地方,多多感受生命、自然的美好,烦躁的心情肯定能得到适当的放松。


祭祀禁忌

了解了这些文化内涵,有助于我们记住清明祭扫的一些讲究和禁忌。


禁忌之一:不要破坏墓地的庄重氛围。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,先人长眠之地,轻易不要搅扰,墓碑一旦立下之后就不能再动,除非迁坟。


也不要在墓前放置过于艳丽、凌乱的物品。如果坟头长草,尽量予以清除,这既是保证肃穆氛围,也是避免植物根系破坏墓葬。


禁忌之二:祭祀食品不要糊弄。肉要切的方正,古代皇家祭祀的胙肉都是方正的肉块。如果用鸡鱼之类的,那就用整只,千万不能剁开。


如果想借鉴古代的祭祀方法,也不要搞得太出格,朴素一点,用整块的某一样肉即可。其他的祭品,水果色泽形状要合适,糕点类的宜精不宜多,用杯盘盛放的,则要摆整齐。


禁忌之三:不要穿大红色衣服。红色是吉服颜色。其他的色彩过于艳丽的也不要穿,最好穿着素色衣服,以示对先人的尊重。



禁忌之四:禁止在墓地嬉笑和议论先人。带小孩子去的,一定要提前叮嘱好,不能笑嘻嘻的,这是对先人的亵渎。


对一些生前可能有些仇怨的亲族,也不要在这种时候说什么,毕竟人死为大


禁忌之五:不要参与别人家的祭祀活动。慎终追远,针对的是自己的祖先,外姓人表示尊重可以找单独的机会拜望,但不宜在这一天参与。


禁忌之六:身体不好的人不宜扫墓。比如身有大病、正在怀孕的妇女,没有十分必要,可以不用参加。因为墓地气氛毕竟比较沉重,会压抑人的精神,造成情绪低落或悲伤。


身体状况不好的,有可能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。当然也有的“迷信”说法,认为墓地的气不利于生人,阳气虚的人去了会被邪气干扰。


所以年龄小于6岁的幼儿不要带去墓地。对这种说法,也没必要去辩驳什么,我们还是尊重几千年来的传统。



禁忌之七:不要在墓地拍照。一则祭扫活动性质比较特殊,与日常的其它活动不一样,没必要拍照纪念。


二则墓地的环境不管对谁来说,都比较晦气,留着照片徒然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

禁忌之八:烧化纸钱不能草草了事。纸钱、元宝之类的东西,尽量摊开焚化,确保烧尽,不要留纸片。这既是对先人尊重,也是防范山林火灾的现实需要。



禁忌之九:不能在清明这天以发覆额或是买鞋。这些都是所谓的迷信说法。


额头是人的神灯所在,盖住了会影响人的阳气发挥。鞋则是邪的谐音,不要在这一天主动招惹邪气。


禁忌之十:不要随意更换祭扫时间。最好是在一天中阳气最足的时候,也就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。


不要太早或太晚,否则光照不足,墓地的气氛也挺吓人的。更不要提前或推后一天,这样就失去了祭扫的特殊意义。


当然对于先人制定并传承下来的祭祀禁忌和传统,要批判的继承,祭祀时既要做到不失礼仪,同时也要注意环保、安全、文明祭祀




声明:本文来源于绿洲教学资源,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

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 请立即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



猜您喜欢往期精选▼


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(4.2.整理)

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(4.2.整理)

部编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(4.2.整理)

班主任工作汇总(4.3.整理)

初中名著知识汇总(4.3.整理)

中考语文知识汇总(4.3.整理)

古典诗词古典文学(4.4.整理)

传统文化知识汇总(4.4.整理)

初中作文指导 (4.4.整理)

学生习作(11.5.整理)

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(7-9年级完整版)

寒假预习 | 部编版七下、八下、九下电子课本完整版

初中语文新教材指定阅读名著,寒假读起来!



扫描下方二维码

关注伊人频道



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

欢迎收藏分享转发到朋友圈



👇👇👇

  更多学习资料,击下方阅读原文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